发布日期:2025-10-05 18:05浏览次数:
最近在写个新软件项目,是关于个小型电商APP的。团队就三个人,我负责牵头。大家瞎搞一通,结果开发进度乱得一塌糊涂,改个功能就得重写大半个代码,白白浪费两周时间。我寻思着,得找个靠谱的方法管管这个流程,不然项目非得烂尾不可。查了半天资料,发现开发模型有好几种,都说自己能解决这问题。我就想,干脆亲自试试看,比较一下哪个最合适。
我决定从头整起。先选了瀑布模型试试看,因为这玩意儿好像最简单易懂。具体咋搞?就是严格按照步骤来: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上线。团队坐下开个会,把需求都列出来,做成个文档。然后用了一天定设计,直接画了个草图出来。接着就是埋头编码,一个功能一个功能弄。
结果?出大问题了!写到一半,客户突然说有个需求没想清楚,要加点新功能。我一看,完蛋了,必须从头推翻设计才能改,搞得团队崩溃了好几天。花了两个月,勉强上线了,但用户体验烂得像坨屎,用户投诉不断。这模型太死板了,只能往前走不能后退,一旦需求变就玩完。
被瀑布坑惨后,我就换敏捷模型折腾。这回改策略:把项目切成小段小段的,每两周为一轮,叫“冲刺”。团队每天早开个15分钟站会,聊聊昨天干了今天计划整需求不一次性定死,灵活调整。
实践过程是这样:先抓核心功能,比如登录和购物车,优先开发。第一轮冲刺,大家合作顺畅,代码改动容易,客户每周提反馈,咱都能快速响应改了。到第二轮冲刺时,客户提出要加个支付功能,我们直接把优先级调高,用半天时间修修改改就搞定。
敏捷比瀑布强,特别适合小团队和变化多的项目。
接着我又折腾别的模型,想看看有啥不同。先搞迭代模型,就是整个项目分成几大块,每块都搞完整开发循环。比如,电商APP分成用户模块、商品模块和订单模块。
对比增量模型,我又另开个项目试水。增量模型类似迭代,但更小块:比如用户登录做成1.0版本,然后加用户注册1.1,再加购物车1.2。
这俩模型适合大项目,但团队得协调不然还是容易撞南墙。
为了全面比较,我又弄螺旋模型来整一发。这玩意儿特奇葩,每轮开发都评估风险,再决定下一步。
我实操是这样的:项目前先风险评估,比如担心支付模块复杂,优先级排最低。团队第一轮只做简单需求测试,评估没啥大问题,然后第二轮加复杂逻辑。
结果?搞了大半个月,一轮轮转圈圈,进度龟速爬。虽然把风险压得死死,但开发时间拖长,资金差点烧光,团队心累到想辞职。
折腾完这五种模型后,我画了个大表格来梳理。
回我最初那个电商APP项目,我综合用了敏捷和增量:主功能敏捷搞法,小功能增量加。团队配合顺畅,APP顺利上线,用户反馈也改善不少。整体经历让我悟了:没啥模型万能,得根据项目挑着用,不然就是自个儿挖坑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