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12 16:14浏览次数:
本来以为搞个小语种网站能躺着接外贸订单,结果光是选语言就卡了三天壳。当时一拍脑袋觉得法语西班牙语肯定吃香,后来扒了扒后台数据才发现越南语询盘量居然最高,立马把泰语替换掉了。教训就是千万别靠猜,冷门语种反而可能藏着金矿。
图便宜试了机器翻译,西班牙语商品描述把"充电插头"翻成了"给公牛配种",吓得连夜找真人翻译救场。找本地大学生翻译技术文档,结果行业术语翻得比我还菜,咬着牙掏钱雇了个德国留学生当顾问。
直接用中文版后台加语言插件,阿拉伯语用户下单时邮编框根本输不进阿拉伯数字。最坑爹的是俄语支付页面,第三方支付跳转后按钮全变成乱码,客户差点以为遇到钓鱼网站。
连夜换了个德国公司开发的多语言系统,贵是贵点但人家连泰语字符间距都调好了。客服更离谱,有次凌晨三点发现土耳其语分类页崩溃,对方工程师秒回消息说在吃早餐正好加班。
以为翻译完就完事大吉,结果栽在"小事"上:
最吐血的是货币显示,欧元报价页面自动换算成捷克克朗,客户看到四百多万的天价直接吓跑,就一千多人民币。
搞了三个月才琢磨出关键:用小语种做网站根本不是翻译问题,是重新投胎。上周给新招的越南语客服培训,发现她每次打开网站先看宗教节日提醒。现在后台开着五个时钟,德国仓库下班就自动关东欧询盘通道。
昨天接到个希腊订单,客户在备注栏画了个笑脸符号。盯着那个歪扭的字符看了半天,突然想起三个月前被西班牙语公牛插头支配的恐惧——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