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01 08:40浏览次数:
那天我正琢磨着我那个小项目,就是个简单的用户反馈处理工具,结果输入老是出错,用户一瞎填就崩溃,我心想这不行,得加点“如果”关键词来处理这些破事儿。
一开头,我先把旧代码翻出来看了看,那玩意儿写得跟坨屎似的,全是一坨if,也没个逻辑,我就开始规划:这反馈输入要是空的,就直接提示;要是乱码,就跳过;要是正常的,才往数据库存。目标很简单,就是让系统别动不动就趴窝。
然后我就打开编辑器,选了个老工具,Python的脚本嘛因为它简单,我开始写代码,一上来就敲了个if input什么的判断用户输入,结果试了一下,输入空白时它居然没反应,代码死在那里一动不动,笑死我了,这不是白费劲吗?我干脆重来,从最基本的地方开始。
过程中我累得半死,边写边调试,在本地跑了好几回,每次输入空字符串,它就卡机。折腾半天,我突然想起来,是不是逻辑顺序错了?我就换了种写法,把多个“如果”关键词合并成一个嵌套的,这样效率高点儿。哈哈,折腾到下午三点多,总算让它干活了,输入空白提示错误,输入正常才处理。
搞定基础部分后,我想试试大流量,虚拟了100条数据输入,结果出毛病了:系统慢得跟乌龟爬一样。我一看代码,发现那些“如果”关键词太复杂了,层层嵌套,一算就耗资源。我又重新搞起,把重复的判断弄出去,简化逻辑,用了点列表推导啥的替代。这回再测,速度上来了,还能实时响应。
我把代码部署到测试环境,让朋友瞎填乱试,果然没再崩溃。整个实践下来,从想法到实现,不到一天就完事了,虽然中途折腾不少,但结果挺爽的,学到了“如果”关键词不能贪多嚼不烂,得简洁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