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19:38浏览次数:
上个月想搞个智能客服系统,找了七八家报价,好家伙,价格从三万到三十万不等,差点以为他们在卖的不是同一个东西。我琢磨着,这水也太深了?干脆自己撸起袖子,把这几份报价单铺在桌上,掏出老花镜一行行扫,非要挖出价格差在哪根筋上。
我先拿最便宜那个三万的报价和中等十五万的放一块儿比。表面看着功能清单都差不多,什么智能回复、多轮对话、用户情绪分析,名字都挺唬人。但仔细扒开"智能回复"这一项,便宜的那家只写"基础语义匹配",十五万的写着"定制行业知识库+持续训练优化"——好嘛原来"智能"和"智能"根本不是一回事!
重点来了!我翻到报价单最底下那排蚂蚁大的小字:
原来最贵那三十万全塞在这儿了!要不说小字是魔鬼,你要是不问,人家默认就按最便宜的"裸奔版"给你做。
我又打电话直接问:"你们派几个人做?干几个月?" 答案更玄乎:便宜的说一个初级工程师兼职两个月搞定;中档报三个中级工程师三个月;最贵的直接甩出配置清单:项目经理1人+算法2人+前端1人+测试1人,驻场开发五个月。好家伙,光人工费就差出二十万去!
我拿着最贵的三十万报价单,掏出红笔咔咔开删:千万级并发?我们一天用户就两三千,划掉!定制风控模型?我们客服连支付密码都不碰,划掉!数据不出境?公司客户都在国内,划掉!划完再拿着这份"瘦身版"去找中等价位的公司重新谈,3十万出头成交。这水分挤得我手都酸了!
总结就三条:
下回谁再给你报AI系统的价,先让他把这三条填明白了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