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05 15:27浏览次数:
今天想唠唠我这几个月找建筑网站设计公司的经历,那可真是趟过不少坑,现在把这事儿从头到尾给大家盘一盘。
公司新项目启动,上面下了死命令要整个像样的建筑官网出来。这活儿不能自己瞎捣鼓,我就开始扒拉找靠谱的外包公司。打开浏览器一通搜,搜出来的公司名儿看得我眼花缭乱。有的吹得天花乱坠,啥“国际团队”“顶级设计”,我瞅着宣传图倒是挺炫,但心里直打鼓——哪家真有料?总不能每家都跑过去扯皮,这不现实。
我就琢磨,得找点实在的参考。跑去扒拉了市面上几个看着顺眼的建筑公司官网:
扒完这几个样板,我掏出小本本猛记:硬朗风格适合工业建筑、水墨风适合文化类项目、立体展示适合复杂结构、模块化分类对住宅类最友
揣着这四个典型案例当“标准答案”,我开始撩客服对话。第一家上来就给我发PPT吹嘘自己获了多少奖,我直接甩那个3D旋转楼群截图过去:“你们案例里有没有类似的动态展示?”客服支吾半天才承认没做过这种。第二家倒是爽快,看我发的住宅工作室排版直接说:“这简单!加钱就能搞定同款!”我扭头就走——连需求分析都懒得做,摆明了坑钱嘛
折腾到第三家,我把古建修复案例的水墨排版截图和住宅案例的分类逻辑打包发过去。对方设计师半小时就回了个初稿,虽然粗糙但能看出把我提的两点都揉进去了,还加了施工进度的动态时间轴。这才叫懂行的!后面沟通方案细节顺畅多了,改图也没唧唧歪歪的。
项目上线那天打开成品网页一瞅:古建板块用了水墨晕染特效,新建板块用模块化卡片展示,重点项目加了360°旋转模型——完美融合我参考的那几个案例的优点。老板看了直拍大腿说这钱花得值!不过说到底,找设计公司就跟买衣服似的,多看几家上身效果才知道哪件合身。把我这趟折腾总结成干货就是:先扒拉几个好案例当尺子,拿着尺子去量设计公司,一量一个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