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17:46浏览次数:
那天早上,我一边喝咖啡一边刷朋友圈,突然看到个老哥在四川搞小程序团队缺人帮忙,我二话不说就报名了。为啥这么冲动?因为去年去成都旅游吃过火锅后,我就惦记着那片地方,想找个机会多待几天,顺便学点新东西。说干就干,当天下午就订了机票,收拾几件衣服和电脑包就飞过去了。
到了成都双流机场,直接被接去青羊区的共享办公室。那边地方不大但挺热闹,团队里本地人占一半。我们先开了个会,确定要做个啥软件——一个给川菜馆老板用的点餐小程序,免得老是靠手写菜单。我负责界面设计这块,因为以前搞过类似的活计,但这回得用新工具。一开始以为简单,结果手机调试时总是闪退,烦得我直挠头。那会儿四川刚下完雨,办公室空调还坏了,大家热得直冒汗,人手一瓶冰红茶凑合干活。晚上回民宿,我又花了俩钟头查问题,原来是个兼容性bug,赶紧打了个补丁试了试,这才算稳住。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开始干正事。我拉着当地两个兄弟去川西坝子火锅店实地调研。老板是个豪爽大叔,一听我们想法,二话不说让我们录菜单细节。我跟拍视频、记笔记,忙活整整一上午。回来路上,团队里的小王突发奇想说加个语音识别功能,“客人喊一声‘麻辣香锅’,就能直接下单”。听起来挺酷,但我之前没碰过这玩意儿,只能硬着头皮上。下载了个开源软件包,试了五次才成功,可识别率太差,四川话说快了就乱码。气得我差点拍桌子。后来老王支招,用手机录本地口音样本,再手动调整算法参数。我们仨蹲在办公室角落吼了一下午“老板儿,来个麻婆豆腐”,活像个神经病聚会。
大家连夜返工,缩了下功能模块。累得我眼皮打架,靠在椅子上眯了俩钟头。第二天又返店,亲眼看到老板用上软件点餐挺流畅,那种成就感比吃火锅还爽。
折腾一周后,软件基本搞定了。老板请全队吃火锅庆祝,看着那些扫码点餐的客人,感觉值了。钱赚得不多,主要是图个乐。回程飞机上我复盘这事儿,觉得软件开发关键不在技术多牛逼,而是得实地跑——问题都是硬碰硬出来的。现在想想,要不是去四川折腾这一趟,我可能还在城里干那些老项目。缺点也有:那语音识别功能砍掉了,太费劲儿。整个活计教会我一点:软件搞起来跟做菜一样,料子选准火候别贪多嚼不烂。